|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酒,所以治病也”。传说在禹时,仪狄和杜康便发明了药酒。药酒即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在中国的应用延绵数千年,故《汉书食货志》赞之为“百药之长”。旧时制作药酒的地方被称为药酒工坊,这里千淘万漉、沥药澄汤,弥漫的药香历久弥新。而被称为“中华药酒第一家”的乐家老铺药酒工坊则最为著名。
本月末,“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将在津城揭牌。这是由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师古创新,创建的集药酒文化与生产现场为一炉的药酒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药酒文化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展示馆。近日,记者走进这家按照“乐家老铺”原生态建造的药酒工坊,揭开了一段中华药酒在天津的百年传奇。
北京的同仁堂享誉世界,与它同宗的天津达仁堂名扬海外,而他们的一切传奇和历史都要从乐家老铺说起。
在翻阅史料及采访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的相关人士后,记者才了解到一段关于乐家老铺药酒工坊的端生故事。
据传在600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浙江宁波府慈水镇有一乐家,乐家一个年轻后生乐良才,以走方郎中为业,来到北京落脚,成为北京乐氏家族的始祖。所谓走方郎中,就是手摇串铃、游走四方的民间医生。走方郎中虽然说不如坐堂医生那样正统、周全,但必定也知医理辨药性,而且往往有绝招,见奇效,所以仍然受百姓欢迎。乐良才及其子孙以此为业,衣钵相传,直到第四世乐显扬当上清朝太医院吏目,乐家才结束走方郎中生涯。
乐显扬喜读方书,善辨药味,精研修合之道。他常说,古方肯定是有效的,如果吃了古方药而不见疗效,那准是药做得不地道。他亲手做了不少丸散膏丹,疗效都非常好。于是乐显扬在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北京同仁堂药室,潜心研究古方和制药工艺。乐显扬的儿子乐凤鸣,幼承庭训,精通药理,虽然官至内阁中书,仍念念不忘弘扬先人事业。乐凤鸣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北京同仁堂药铺,四年后又整理出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建立了三百六十多种方药的工艺规范,其中就包括制作药酒的工艺。
民国初年,乐家老铺第十二代传人乐达仁创建了天津达仁堂,遂引入乐家老铺的药酒技术和秘方。乐达仁创业有一番艰难的过程。乐达仁在民国元年(1912年)开肆于北京大栅栏55号,取名为“京都达仁堂乐家老药铺”。乐达仁知道,在北京同仁堂眼皮底下办药店,卖与同仁堂一样的药,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他在北京开肆的同时,自带五千两银子,去上海开设了达仁堂。上海人服药习惯与北京人多有不同,开业第一天,仅卖了六毛钱。乐达仁心中焦虑,伙计们也议论纷纷。为了寻找一线生机,乐达仁又带了两皮包药去闯青岛,在高密路公济药庄借块地方,贴张条子卖药。结果一天下来,也卖不出去多少。乐达仁感到有些失望,但是并不灰心,他想起汉口是个水旱码头,商业大埠,也许可以碰碰运气。他来到汉口,结果仍不理想。虽然在汉口倒能卖出去点儿药,但是销售量难以增长。想起自己劳苦奔波一场,想起凑钱给他创业的三个弟弟,乐达仁连死的心都有。但是,一想到重振祖业的那腔热血,乐达仁又感到心潮澎湃,身上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乐达仁又把目标瞄准了北方商业重镇――天津,瞄准了天津最繁华的估衣街。同仁堂在天津甚有声望,天津人到北京同仁堂买药,也是常有的事。清末民初的天津估衣街,极繁华热闹,著名的绸布庄瑞蚨祥、元隆、敦庆隆,同升和鞋店、胡开文笔墨店等,都在这条街上。民国三年(1914年),达仁堂在估衣街西口路南开业,结果一炮打响,第一天营业就收入80块现大洋。乐达仁感慨万千,从此把天津视为他发展事业的一块福地。
世事苍黄,乐家老铺在天津辉煌重现。1917年以后,达仁堂在长沙黄兴南路、上海金陵中路、天津马家口基泰大楼、西安竹芭市街、福州八七北路、长春大马路三道街口、香港上环中路、郑州大同路等地,陆续设立十几个分号,总号由北京大栅栏改为天津估衣街,总管理处设在达仁堂药栈内。各地分号,名称都叫“京都达仁堂药铺”,各分号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柜台多长,算盘多长。大算盘,和京腔一样,都是达仁堂的特色。估衣街店算盘,117档,819珠,全长3.06米;上海达仁堂申号算盘,139档,长4米,是世界之最。
药小乾坤大,酒微日月长,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乐家老铺达仁堂药酒的生产规模、产量和质量在全国领先,产品品牌享誉国内外。
药酒工艺
匠心独运千淘万漉
在刚刚建成的“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历史久远的制药工具和一组惟妙惟肖的泥人生动地演绎着一杯药酒的制作过程。而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讲解了药酒中最常见的虎骨酒的制作工艺。据了解,一般虎骨酒的简易制法为:虎骨一具,炭火炙令黄色,垂刮取净捣碎得数升,清酒六升浸五宿即得。
而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制虎骨酒的独特工艺,不是把200多味中药材一起泡入酒内,而是把其中绝大部分药材踹西安炮炙成中药饮片,例如,虎胫骨要用香油炸。选用精制虎骨酒清膏、豹骨汁、透骨搜风丸粉、再造丸粉、活络丸粉等百余味方药,制成“一胶三丸三膏”。一胶,指虎骨胶。三丸,指再造丸、大活络丸和透骨镇风丸。三膏,指虎潜膏、国公膏和老鹳草膏。所用基酒为国公酒。将国公酒注入铜罐,再投入一胶、三丸、三膏,铜罐置大铜锅内隔水加热至酒沸,搅拌,将罐中之物倾倒大缸中加盖密封。三年后收取缸内清液,过滤后装瓶,即为虎骨药酒。
在药酒工坊里,几个大簸箕盛的各种中药原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药酒工坊讲究选料上乘,遵古独法炮制,千淘万漉。如原料药材鳖甲、龟甲要经过伏雨冲洗,秋露沾淋;防风要去须;连翘要去梗;麻黄要去根节;鹿茸要用酒火烧掉绒毛;人参、玄参要削掉芦头;醋炒青皮、乳香、香附;酒炒威灵仙、何首乌;虎胫骨用香油炸。因此,药酒工坊生产的虎骨酒静置多年绝无沉渣,汁色清澈明亮,无与伦比。
制酒工匠
传奇药酒圣手酿造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都需要人来传承,在药酒的流传中,制药酒的工匠起到关键作用。在天津药酒工坊里,有一个名字被行内的人们所敬仰,他就是被称为药酒圣手的程绍魁。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里记载着关于他的生前情况。程绍魁,1907年出生,北京人,他13岁时即进入达仁堂,伴随中药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75年退休。程绍魁自幼才思敏锐,勤奋好学,早年师从北京同仁堂阮孝康学习炮制修合之术。阮孝康为北京同仁堂的制药大工匠,堪称是闻名的中药通才。名师出高徒,程绍魁不负恩师所望,在阮师傅的精心教泽下,他刻苦磨砺,学业锐进。历经多年的实践,他不仅精通中药各种工艺,而且擅长饲养梅花鹿,养蜂,烫茸,制作鲜鹿茸,鉴别和保管人参、鹿茸等技术,样样精专,业业通达。特别是对于中药膏酒的制作,轻车熟路,经他造出的药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早在上世纪50年代,药厂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三四十元,最高的八级工也就七八十元,而程绍魁的工资竟高达149元。
程绍魁在企业长期担任膏酒组组长。他恪守乐家老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在制备药酒过程中精益求精。如对各种原料逐一认真挑选,以净货投料,药粉研磨精细,细箩筛选。尤其对于投放珍贵的细料,更是兢兢小心,厘定计量,不差分毫。
程绍魁带领的膏酒组技术员工,严格遵循先辈的传统工艺,一丝不苟。譬如制备国公酒,所需的药料是国公膏、红曲、广皮、玉竹及6味细料。他们先用铜罐将上述药料与65度烧酒、黑糖、红蜜共置一处,再将铜罐置于大铜锅内,锅中注水,然后加热。酒沸时,用木棒搅拌药料,使糖融化,然后迅速将铜罐内的酒与药料的混合物注入缸内。半年后滤取缸中清液,即为国公酒。
程绍魁严格掌握国公酒的操作数据,如果基酒度数太高,药材所含水分既被酒吸去,药效则不宜发挥;要是基酒度数低于65度,药材有效成分则不易溶出。另外,酒沸不能超过1分钟,否则酒精易挥发,闷在缸里的药料有效成分也不易溶出。虎骨酒制备中的修合“一胶、三丸、三膏”更有所长。因此,达仁堂京万红药业药酒工坊生产的国公酒、虎骨酒等酒品,选料上乘,炮制得法,药酒汁清液浓,酒体醇厚馨香,效用卓著。如果没有这样精勤的大工匠,即使乐家老铺的配方再佳,原料再优,也难做出这么经典的药酒。
工坊今生
酒微日长历久弥新
经过了近8个月的准备,乐家老铺药酒工坊在津城新装亮相。这个精心设计的药酒工坊既是药酒文化的展示也是药酒工艺的重现。在这里陈列着拥有百年历史的酒缸、高高的卖酒柜台,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对联,都在向大家讲述着药酒文化在天津的传承。
据了解,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已被天津市列为第一批工业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悠远的天津药酒文化将在这里继续飘香。
中国药酒简史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阅读 797
|